地下管廊內每個監測布點有什么“講究”?
在繁華的城市中,人們看到的是車流、燈火和高樓;而在不為人知的地下,同樣存在一張龐大的“走廊”。這就是地下管廊,它將供水、供電、供熱、燃氣、通信等關鍵管線集中在一條廊道中運行。表面上看,這是提升城市運行效率的聰明辦法,但它也帶來了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如何在一個密閉空間里,確保其結構、環境以及不同種類管線的安全。其實,每一個監測布點都有其背后的邏輯。若把地下管廊比作一個人體,那么監測布點就像神經末梢,它們需要各司其職,才能確保這條“城市血脈”運轉順暢。
一、管廊本體結構的布點邏輯
1.智能應變傳感器
地下管廊的結構是運轉的基礎。如果廊體本身出現問題,所有內部設施都會受到影響。WITBEE?萬賓科技?智能應變傳感器EN100-C-FS的作用,就在于實時監測混凝土或鋼結構在受力后的細微變化。應變并不是肉眼能輕易看到的,它可能只是一點點形變,卻代表著結構受力狀態的改變。通過實時數據的上報,可以更輕松地判斷哪些區域受力不均勻等。
這種布點常常選擇在轉角處、接縫處以及受力明顯的支撐點,就像給“骨骼關節”戴上了健康手環。它的講究在于,不僅能監測到變化,還能代表整體結構狀態。
2.傾角振動監測儀
如果把應變監測比作“慢性病體檢”,那么傾角和振動監測就是應對“突發事故”。地下管廊受到地面交通震動、地質活動甚至小規模地震時,都會出現輕微傾斜或振動。安裝在重要節點的傾角振動監測儀,可以第一時間上報和預警這種動態信號。其布點講究在于位置的挑選:例如接近地表的廊段、與地鐵平行的區間、以及靠近重型交通道路的上方。這些點更易受到外界擾動,監測到的數據也更具價值。
3.智能位移傳感器
位移監測看似與應變和振動重復,其實關注點則完全不同。智能位移傳感器實時監測著廊體相對位置的變化,比如整體下沉、廊體裂縫或局部位移。這類情況常見于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布點時,通常選擇在接縫、沉降縫等的特殊區段,更強調覆蓋不同區段。
二、廊內環境的布點邏輯
1.智能溫度傳感器
地下管廊空間封閉,因此散熱條件有限。當廊內的溫度過高過熱,不僅損壞其自身,還可能波及整個艙室。智能溫度傳感器在這種環境下不可或缺。其布設的講究在于分層和分區:既要在管線集中處監測溫度變化,也要在通風口等散熱不暢的位置布點。這樣才能確保對整個管廊內溫度異常的感知足夠全面,而不是只盯著一處。
2.智能氣體監測儀
地下空間的最大隱患之一,就是燃氣、有害氣體等聚集。無論是燃氣管道的泄漏,還是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都可能危及管廊甚至作業人員的安全。智能氣體監測儀的布點邏輯,重在覆蓋氣體容易滯留的低洼區域和氣流不暢的角落。它的講究在于監測甲烷、一氧化碳、氧氣等主要氣體,例如靠近燃氣管道的艙室,要重點監測甲烷濃度。
3.雷達水位監測儀
積水是地下管廊的另一大威脅。暴雨來臨時,排水不暢會讓積水快速上漲,甚至倒灌。雷達水位監測儀布點的講究,是要選擇易積水的區域,比如低洼艙室、排水井附近。其布點的意義在于提前預警,避免廊道成為“暗河”。
三、入廊管線的布點邏輯
1.智能壓力監測儀
進入管廊的管道種類繁多,其中很多承載著高壓流體。智能壓力監測儀的布點就像給管道裝上“血壓計”。在壓力出現異常波動實,就可能代表閥門故障、泄漏或堵塞。其布點的講究在于選擇重要的閥門前后、管道分支口以及長距離直線段。這些地方最容易出現壓力差,獲得的監測數據會更有代表性。
2.智能漏損監測儀
漏損是管道運行中最常見也最隱蔽的問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輕則造成資源浪費,重則釀成斷供等事故。智能漏損監測儀的布點可以選擇在管道連接點、焊縫附近區域。因為漏損多數會在細微處出現,在這些位置的部署,可以第一時間防止錯過漏損的信號。
3.智能溫度監測儀
過冷或過熱都會影響管網的輸送效率甚至造成安全風險。智能溫度監測儀的布點重點在于靠近加壓站、換熱點以及管道易受外界影響的區段,形成完整的溫度變化曲線。這樣既能反映實時運行狀態,也能發現溫差較大的安全隱患。
地下管廊內進行分層布點的背后,強調的是“針對性”和“代表性”。每一個傳感器的布設,讓管廊能夠“自我感知”,也構筑了現代城市穩定運行的隱形基石。
相關閱讀:
告別“看不見的隱患”:城市生命線監測系統如何讓安全“一網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