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小區居民樓多層陽臺墜落,安全沒有 “重來鍵”
4月7日下午,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南海新區候鳥度假小區內,一棟樓房6層至2層的陽臺全部墜落,所幸事發樓棟無人居住,現場無人員傷亡,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
房屋安全問題一直都備受關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好房子” 的定義應從四個維度精準詮釋,而 “安全”承載著居民對居住環境最樸素、最根本的期待。房屋不僅是鋼筋混凝土構筑的物理空間,更是人們遮風擋雨的溫暖港灣。當房屋出現安全隱患就如同埋下一顆 “定時炸彈”,再精美的裝修、再舒適的布局、再宜人的景觀,都將在安全風險面前黯然失色且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在既有房屋安全管理領域,安全沒有 “重來鍵”,而預警機制是守護居民生命財產、城市生命線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它能夠提前感知潛在風險。無論是建筑材料的老化還是因環境因素引發的結構損傷,預警機制都能為后續的排險加固爭取寶貴時間。
一、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短板
當前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存在一大短板。由于缺乏智能化監測設備和系統的有效覆蓋,難以實時、精準地察覺房屋結構在自然環境侵蝕、使用功能變更、老化損耗等因素影響下的細微變化。監測數據采集手段單一、頻次不足則無法形成完整的房屋安全狀況演變軌跡,導致難以做到隱患早預警、早處置,難以滿足新時代對既有房屋安全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要求。
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在人工巡檢與定期抽檢的基礎之上,做到了實時、全面地監測房屋動態變化,讓安全隱患察覺滯后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轉變。
二、時刻預警護周全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部署傾角振動監測儀、GNSS 監測一體機、智能加速度監測儀、智能結構診斷器等高精度設備,為既有房屋安裝了無數個深入房屋各個關鍵部位的“感官觸角”。例如,智能結構診斷器專注聚焦于梁、柱、墻等主體承重構件。它就像一位專業的”醫生”,對這些關鍵部位的應力分布變化進行實時監測,精準察覺構件受力狀態的改變和數值異常。通過24小時的跟蹤和分析,能提前預判結構是否存在異常的位移、傾斜等多種情況,為監管人員提供實時的預警信號。
建筑結構的安全性也與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全面采集風速風向、溫濕度、降雨量、地震烈度等多維度環境參數,并且將這些信息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指標。這些參數彼此交織、相互印證,構成了一個動態的數據網絡,能夠精準捕捉建筑結構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響應特征,為科學評估既有房屋的真實狀況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助力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與維護。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補足了既有房屋動態監測能力的短板,提升了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應急響應速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