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的常見原因及應對策略
隧道塌方往往來得突然,它沒有地表建筑那樣直觀的預兆。可能是幾毫米的圍巖位移,可能是一處水滲的加劇,或者是施工設備運轉帶來的微弱震動。所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如果沒有被及時預判,就可能在某個時刻變為災難性的坍塌。
一、塌方的常見原因
1.地質條件復雜多變
地質是隧道安全的第一道門檻。軟弱圍巖、斷層破碎帶、溶洞發育區等,都是塌方的高風險地帶。當巖體穩定性不足時,開挖就可能產生大范圍位移或掉塊。
2.地下水的不確定性
地下水也是隧道最大的“隱形殺手”,過多則容易造成圍巖軟化、承載力下降。滲流壓力不斷累積,最終可能突破圍巖與支護的平衡。尤其在雨季或突遇強降水時,地下水位的變化更難以預測,塌方風險隨之大幅提升。
3.長期運營中的疲勞累積
隧道長期運營過程中,車輛荷載、環境溫濕度變化、地震等外部因素,都會讓圍巖與結構產生疲勞累積。如果缺乏長期、實時的監測與維護,原本健康的結構也可能逐漸變得脆弱,最終塌方便“不請自來”。
二、應對塌方的策略
1.“穩”字當先
在隧道設計與施工前,可以進行多手段、多層次的勘探,比如搭有鉆探、地震勘測、地質雷達、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把地質情況摸清。而且合理安排開挖長度,確保支護與開挖同步進行,也能降低圍巖失穩的風險。
2.常態化監測預警
與其等到風險顯性化后再搶險,不如在最初狀態時就展開預防行動。WITBEE?萬賓科技?隧道安全監測系統能夠實時記錄圍巖位移、收斂變形、拱頂沉降、滲水壓力等關鍵指標,并在其數據出現波動時迅速發出警示,管理人員可以立即采取加固或減載措施避免塌方。
3. 高效的應急機制
即便防范再周全,也不能完全杜絕塌方的可能性。因此,建立高效的應急機制,包括明確的應急預案、充足的物資儲備、定期的應急演練等也是必要的。基于隧道安全監測系統所提供的實時健康報告,可以讓管控、預防都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三、科技賦能下的監管路徑
隧道安全監測系統能夠對隧道內部環境、結構狀態進行實時感知。無論是拱頂微小的位移還是圍巖的細微裂縫,又或是滲流壓力的異常增長,都能被快速記錄并上傳。在運行期間,除了提供實時的數據之外,它還能對數據進行分析、評估,保證預警信號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讓塌方風險的識別和處置被納入可控范圍。
隧道安全監測系統把那些人眼難以察覺的細節呈現出來,把風險的苗頭主動暴露,隧道運營的安全系數自然也大幅提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