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橋梁建立“健康檔案”:智能位移傳感器如何實現預測性養護
橋梁不僅是交通網絡的樞紐,更是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多次發生橋梁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橋梁結構健康監測已成為城市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這一背景下,傳統人工檢測方式已難以滿足實時、精準、高效的監測需求。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結構監測技術正逐步成為行業主流。在此背景下,萬賓科技自主研發的 EN100-C-FD 智能位移傳感器,憑借領先的技術優勢與適配場景的實用設計,成為守護橋梁安全的 “智慧利器”,為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監測注入新動能。
一、直擊橋梁監測痛點
當前我國在役橋梁數量巨大,許多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結構損傷與性能退化問題日益凸顯。傳統橋梁位移監測方式普遍存在 “覆蓋有限、數據滯后、運維繁瑣” 三大痛點:人工巡檢周期長,難以捕捉瞬時位移變化;有線監測設備布線復雜,在橋梁復雜結構中安裝難度大;部分傳感器防護性能不足,在戶外惡劣環境下易失效,無法實現長期穩定監測。
智能位移傳感器EN100-C-FD 針對這些行業痛點,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全方位突破:
1. 全場景適配,無懼惡劣環境:
整機采用金屬外殼設計,防護等級達 IP68,具備防塵、防水、耐鹽霧腐蝕特性,能在 - 40℃至 80℃的極端溫度區間穩定運行。無論是沿海橋梁的高鹽霧環境,還是北方冬季的嚴寒天氣,設備都能持續工作,徹底解決傳統傳感器 “怕潮、怕凍、怕腐蝕” 的問題。
2. 無線化部署,安裝靈活高效:
設備支持 4G Cat1 無線通訊,無需額外搭建基站,依托現有蜂窩網絡即可實現數據傳輸,覆蓋范圍遠超傳統有線設備。對于大跨度橋梁、高架立交等復雜場景,僅需通過背板與支架快速固定,1 小時內即可完成單點位安裝,大幅降低施工成本與時間成本。
低功耗長續航,減少運維負擔:
搭載 3.6V、19000mAh 一次性鋰亞電池,工作電流<30mA,基礎款默認每 12 小時采集并上報一次數據,續航可達 5 年;定制款可根據監測需求調整采集頻率,即便每 0.5 小時采集一次,仍能保障長期穩定運行,避免頻繁更換電池的繁瑣運維,降低橋梁監測的人力成本。
二、全方位守護橋梁安全
1. 梁體豎向位移監測
在橋梁跨中、支座等關鍵位置布設傳感器,實時監測梁體在車輛荷載、溫度變化等作用下的豎向位移,判斷結構剛度變化與潛在損傷。
2. 橋墩水平位移監測
監測橋墩在水流、風載、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評估橋墩穩定性與基礎安全性。
3. 伸縮縫變形監測
實時采集伸縮縫的開合量變化,判斷梁端位移是否異常,預防因伸縮縫卡死或過度張開引發的結構問題。
4. 長期健康檔案構建
通過長期、連續的數據積累,形成橋梁結構位移變化趨勢圖,為養護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實現預測性維護。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融合發展,橋梁監測正從“單點監測”向“系統智能”演進。智能位移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前端設備,可與云平臺、AI算法模塊無縫對接,構建“感知-傳輸-分析-預警”一體的智能監測系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