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難、預警慢?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如何“破局”
當前,中國城市化進入深度發展階段,城市基礎設施密度和復雜度遠超以往。當我們享受著自來水的便利、穩定的供電與燃氣供應時,其實這背后離不開龐大的網絡:橋梁、隧道、排水管網、燃氣管道、供水管道、綜合管廊……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生命線。
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的發布,也無一不指向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WITBEE?萬賓科技?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用科技破解著“監測難、預警慢”的頑疾。
一、監測難、預警慢帶來的影響
一是隱蔽性。
地下管網縱橫交錯,埋設深、分布廣,日常維護靠人工巡查更多的關注點在于表面,深層次的結構風險難以被及時發現。
二是復雜性。
不同系統之間相互耦合,例如燃氣泄漏可能影響綜合管廊運行,單一的監測手段難以覆蓋全局。
三是時效性。
當突發事故來臨時,依賴人工上報、研判,會讓時間一點點流逝,從而錯過處置事故的最佳時間。
那么,監測難、預警慢突破口在哪里?在于形成一個完整的感知、預警、處置閉環。這就是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意義所在。
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可以覆蓋橋梁、隧道、排水管網、燃氣管道、供水管道、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例如,智能視覺形變儀實時監測橋梁、隧道的變形、位移變化;雷達水位監測儀實時監測排水管網的水位高低起伏;智能漏損監測儀實時監測供水管道的漏失聲波;智能氣體監測儀實時監測燃氣系統的氣體濃度變化;智能應變傳感器實時監測管廊的結構應力等等。一個個傳感器織成的“感知網絡”,讓城市會“說話”,讓風險能“自報家門”。
如今,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實時感知讓城市具備了主動識別風險的能力。燃氣管網一旦出現輕微泄漏;橋梁一旦出現位移、排水系統一旦水位居高不下等,其內部配備的各個傳感器就能第一時間判斷是否為危險信號,進而在事故擴大之前就發出警報。這樣的能力,讓原本難以預知的小問題轉化為可控、可管理的早期隱患,提升了風險防控的前置性和科學性,也減少了處置過程之中的混亂和資源浪費。
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所帶來的,不僅是一套技術工具,更是一種具有“活力”的城市治理思維。它讓科技嵌入城市運行的血脈,幫助城市學會“自我求助”。
相關閱讀: